晴    2024年11月24日    星期七
当前位置: 首页 > 法律法规
学生网络行为规范提醒
文章作者或来源: 浏览次数:( 2298 ) 发布时间:2023/10/10


网络并非法外之地,为了营造良好网络生态,国家相继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等法律、行政法规。根据这些法律法规,结合校规校纪,提醒同学在网络信息内容服务平台发布相关网络信息注意以下规范

一、根据《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规定,在网络上,不得制作、复制、发布含有下列内容的违法信息:

反对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

危害国家安全,泄露国家秘密,颠覆国家政权,破坏国家统一的;

损害国家荣誉和利益的;

歪曲、丑化、亵渎、否定英雄烈士事迹和精神,以侮辱、诽谤或者其他方式侵害英雄烈士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的;

宣扬恐怖主义、极端主义或者煽动实施恐怖活动、极端主义活动的;

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破坏民族团结的;

破坏国家宗教政策,宣扬邪教和封建迷信的;

散布谣言,扰乱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的;

散布淫秽、色情、赌博、暴力、凶杀、恐怖或者教唆犯罪的;

侮辱或者诽谤他人,侵害他人名誉、隐私和其他合法权益的;

十一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的其他内容。

二、根据《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要求,在网络上,应该防范和抵制制作、复制、发布含有下列内容的不良信息:

使用夸张标题,内容与标题严重不符的;

炒作绯闻、丑闻、劣迹等的;

不当评述自然灾害、重大事故等灾难的;

带有性暗示、性挑逗等易使人产生性联想的;

展现血腥、惊悚、残忍等致人身心不适的;

煽动人群歧视、地域歧视等的;

宣扬低俗、庸俗、媚俗内容的;

可能引发未成年人模仿不安全行为和违反社会公德行为、诱导未成年人不良嗜好等的;

其他对网络生态造成不良影响的内容。

三、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违法违规行为将会受到相应惩罚:

网络发布违法违规内容给他人造成损害的,将依法承担民事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由有关主管部门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罚。

《解释》规定,只要符合以下两种情形之一,就可认定为捏造事实诽谤他人

1.即捏造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或者组织、指使人员在信息网络上散布的。

2.将信息网络上涉及他人的原始信息内容篡改为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或者组织、指使人员在信息网络上散布的。

根据《解释》,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5000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500次以上的,应当认定为诽谤行为情节严重,构成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规定的诽谤罪,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四、根据《互联网群组信息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群组建立者、管理者应当履行群组管理责任

按照谁建群谁负责”“谁管理谁负责,规范群组网络行为和信息发布,任何发言都要担负法律责任,尤其是群主,负有监管职责。

群主应规范群聊行为,维护群聊内容的非违法性。对于群员发布的违法内容,群主应予警告,直至将该群员踢出群聊。随着法律的不断完善和公民个人权益意识的不断提高,对于群内的违法行为或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如果群主不履行监管职责,则有可能承担法律责任。

群主可能承担的法律责任:

民事责任:群主如及时制止群员发布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内容,则不会因存在过错而与发布不当内容的群员承担民事责任。否则,就有可能承担连带责任。

治安处罚:对群员发布的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违法内容,群主如果不履行监管职责,则有可能面临共同的治安处罚。

刑事责任:对群员涉嫌犯罪的行为,如果不行使监管职责,放任群员违法犯罪,在主观上,有可能构成间接故意,从而与涉罪群员构成共同犯罪。所谓间接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有意放任,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

 

附件列表(点击下载)